• 索 引 号:370405/2011-00006
  • 主题分类: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11年03月03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11年03月03日
  • 标  题:对台儿庄区旱情调查及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对台儿庄区旱情调查及建议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近期台儿庄区统计局组织人员结合对农村住户调查户的情况对全区38.3万亩小麦的苗情及抗旱情况作了初步了解。并与农业、气象、农机、水利等有关部门沟通,对全区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应采取措施作出分析。

一、基本情况

台儿庄区地处鲁苏交界,境内地势低洼,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是南四湖及周边30多个县(市、区)洪水下泄的主要通道,汛期易涝多灾,是有名的“洪水走廊”。虽名曰“洪水走廊”,但并不是只涝不旱地区,历史多有记载,本地区亦时常出现严重干旱现象,但象今年这种自去年9月中旬以来至今年元月25日,近150天无有效降雨,旱情超过百年一遇,致使全区38.3万亩小麦全面受旱,其中重旱26.85万亩,点片死苗1.75万亩。持续干旱对人畜饮水构成威胁,抗旱形势严峻。虽然2月26-27日,已降雨26.8毫米,28日降雪6.0毫米,使全区的小麦旱情全部解除。但是,已使部分地块严重失苗,面积多达1.9万亩。据调查推算截至目前,全区小麦一类苗面积达8.6万亩,二类苗面积达18.7万亩,三类苗面积达11万亩。经过与有经验的农户及农业技术人员座谈,预测全区小麦受旱减产一成以上的30.2万亩,减产五成以上的2.9万亩,减产九成以上的1.9万亩。

二、存在问题:

1、主观因素。一是广大粮农对旱情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走访的20余户反映,大部分农户抱着“靠天吃饭”的心理,对浇灌抗旱持观望态度,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静待老天下雨。二是粮食价格不高,种植粮食主要用来食用。据有经验的农户预计,虽然国家对粮食价格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但今年小麦价格仍将在2.00元/公斤左右徘徊,每亩减产一百斤,不会影响家庭生活。家庭收入多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要来源。从而影响了农民抗旱的积极性。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村留守人员非老即幼无力抗旱。四是缺乏防旱抗旱意识。近年来,全区气候一直风调雨顺,粮食种植年年丰收。所以对旱情的估计不足,以致抗旱行动较晚,导致部分地块失苗严重。

2、客观因素。针对旱情基本情况,我们分析了造成这种旱情存在的原因。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近年来全区虽然借助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机遇,实施了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仍有10万余亩农田没有水利设施,无法实现调水浇灌。二是河道抗旱功能衰减。全区河道多为行洪河道,调水能力差,蓄水能力几乎为零,抗旱能力低。加之近几年均为丰水年份,部分河道工程、排灌泵站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近年来我区安排大量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只能首先用于保防汛救灾,抗旱经费严重不足,对镇村抗旱资金的扶持远远不能满足基层需要。

三、对策建议:

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对小麦生长造成的影响,我们一定要积极应对,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小麦收成向良好势头发展。一是思想认识上毫不放松。继续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二是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保苗促苗的各项工作。切实抓好返青期抗旱浇水、科学施肥等各项工作,实现苗情转化升级、争取多成穗,成大穗,争取小麦增收。对于严重失苗地块,可以放弃小麦种植,改种其他春季作物;对于轻度失苗地块可采取套种春季作物的方式,从而补回小麦收入的损失。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抵御大旱能力。加大财政投入,把小型农田灌溉排水渠道建设作为新农村的一项公共设施建设来抓,统一改造治理,增强调水、蓄水能力,疏通河道,修复并增建排灌站和提水站。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