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05/2007-00022
- 主题分类: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07年11月26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07年11月26日
- 标 题:2004年台儿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效力状态:有效
2004年台儿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正确的决策和战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7.3%。第一产业6.89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22.95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13.66亿元,增长10.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5.8%、52.8%和31.4%,分别下降0.1、提高2.4、下降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71.3%和20.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4个、12.3个和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5138元(按现价汇率计折算为1829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9%。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62个,合同金额24.78亿元,分别增长17.4%、60.4%;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1.83亿元,增长29.3%。其中,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0.68亿元,增长35.2%。
非公有经济不断壮大。全区非公有(民营)经济单位6100家,注册资金3.48亿元,增长52.3%。其中,个体工商户5762户,注册资金6330万元;私营企业338家,注册资金2.85亿元。非公有(民营)经济纳税额1.50亿元,增长75.8%,占全区税收的86.5%。
二、农业
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89亿元,增长8.9%。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生产全面丰收,粮食播种面积2.97万公顷,增长4.4%,产量17.56万吨,增长28.7%。
林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共完成造林面积2733公顷,育苗147公顷,植树155万株。全年木材产量7410立方米。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克服年初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业带来的影响,保持了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8亿元,增长26.0%。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品产量为6605万吨,增长7.1%,实现渔业产值4534万元,增长5.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区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 1431万元,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122万立方米,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8公顷。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86万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94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21.39亿元,增长2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15亿元,增长34.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3.48亿元,增长32.1%;集体企业2.04亿元,增长150.1%;股份制企业3.73亿元,增长4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4万元,增长49.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6.89亿元,增长29.5%。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34亿元和11.82亿元,分别增长40.8%和31.5%。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14%,提高0.49个百分点。1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2种,占85.7%。其中,增幅超过30%的有8种,占增长产品的66.7%。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7.68亿元,增长48.3%;实现利税7.79亿元,增长63.2%;实现利润5.06亿元,增长83.5%。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1.5%下降到19.6%,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1.04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15.67%,提高56.39点。
建筑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30.7%。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截止2004年底,全区拥有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8家,完成施工产值5714万元,增长41.8%;施工面积10.4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6亿元,增长66.2%。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53亿元,增长70.6%;农村规模以下投资6920万元,增长30.9%。工业投资10.63亿元,增长76.6%,占投资总额的80.2%;民营投资11.47亿元,增长92.3%,占投资总额的86.5%。投资率为30.5%,比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720万元,增长34.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338万元,增长46.4%,占房地产投资的89.7%。销售商品房0.7万平方米。房屋施工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8万平方米,增长157.0%。竣工商品房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2万平方米,增长9.1%。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15亿元,增长15.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5651万元,增长5.4%;个体、私营零售额分别为8.87亿元和9090万元,分别增长16.1%和16.0%。商贸流通业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新上和改建了华联超市、京杭大酒店等10个项目。在零售总额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9.46亿元,增长15.4%;餐饮业零售额9421万元,增长17.6%。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总额497万美元,增长22.7%。其中,出口298万美元,下降9.7%;进口199万美元,增长168.9%。
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境外资金910万美元,增长355.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客运量154万人、旅客周转量822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7.9%、10.3%;公路货运量169万吨、货运周转量1.3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9%、10.3%。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60万吨,增长37.0%,港口货物周转量8.05亿吨公里,增长65.0%。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新修柏油路160公里,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行路难问题。完成了枣台公路东线路面改造、涧汴公路桥涵和路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50.7公里。
公路运输能力稳步增长。年末营运车辆5423辆,其中客车151辆,载货汽车781辆、1745吨位。港航业新增各类船舶70艘、运力5.5万吨。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6306万元,增长53.2%。本地电话用户4.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5.5万户, 小灵通用户数560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6部/百人,全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680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完成了鲁南战史陈列馆、清真寺等景点的配套改造,将台儿庄大战遗址红色旅游项目列入了国家投资扶持计划,新增旅游景点2处。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5万人次,增长10.0%,接待海外游客150人次,全区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七、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全年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1.73亿元,增长64.0%。其中,国税8923万元,增长93.5%;地税8405万元,增长41.2%。税收占GDP比重为4.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32.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57.6%、98.4%、179.4%。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入库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57.9%,比上年提高 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45亿元,增长29.7%。支出项目中,科技三项费用增长27.5%,支农支出增长28.1%,教育支出增长18.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0.1%,行政管理费增长19.3%。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66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增长29.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22亿元,增加1.5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89亿元,增加1.58亿元,增长19.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83亿元,比年初减少1.16亿元,下降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56亿元,减少9210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76亿元,减少3862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372万元,增长44.4%。
八、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和体育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取得科技成果3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32项。申请专利14项,授权专利14项。
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全区公办中小学校97所,民办中小学校5所。全年小学招生3475人,初中招生6343人,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达2.51万人、1.6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1%。高中招生学校达2所,全年招生1858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由5621人增加到5807人。全区高考一、二批本科上线289人,比上年增加65人。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8所,拆除D级危房7274平方米,新建校舍1.22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两个体系”,改建了传染病房楼,组建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预防、控制了各类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保障了广大群众健康安全。全区各类卫生机构13个,床位541张,卫生技术人员952人。
体育事业成果显著。成功组织参加了市“六运会”。全年举办镇(街)以上运动会17次。获省级比赛金牌22枚、银牌8枚、铜牌4枚;获市级比赛金牌98枚、银牌32枚、铜牌40枚。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金光路、华兴路改造工程,新罩路面4.8万平方米,改造和疏通下水道3100米,安装新型路灯115盏。自来水普及率26.7%、城市道路面积199万平方米、公共绿地180万平方米、垃圾处理率100%。
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2004年我区全社会用电量4.6亿千瓦时,增长32.0%。其中工业用电量4.06亿千瓦时,增长34.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739万千瓦时,增长20.2%。
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强。狠抓污染防治,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重点抓了造纸、淀粉两个行业的治污工作,新上污水回收塔1座。对全区6家水泥企业的17条生产线,分别安装了除尘设备。环保治理投资8028万元,治理项目27个。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起,依法拆除小土焦14座,有效遏制了十五小(土)企业在我区的蔓延。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2987人,其中男1542人、女1445人,出生婴儿性别比106.7 :100.0。人口出生率10.4‰,死亡率4.4‰,自然增长率5.96‰。年末全区公安户籍共88599户,户籍人口288348人。在总人口中,男148163人,女140185人;农业人口204828人,非农业人口83520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市城调队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3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279元,增长19.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77元,增长11.6%。其中,工资性收入1119元,增长18.0%;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512元,增长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99元,增长9.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651元,增长15.9%;衣着消费支出148元,增长8.3%;居住消费支出382元,增长33.0%;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83元,增长7.7%。年末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82台、电冰箱7台、洗衣机45台、摩托车33辆、影碟机31台、电话机74部、移动电话26部。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区参保企业55户,参保人数9662人,缴费人数达到8620人,征收养老保险费1603万元,增长26.5%。农村养老保险呈不断推进。累计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2026人,全年征缴保费20.3万元。失业保险作用增强。全年征缴保费139万元,增长0.8%。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参保人数8126人。全年征缴医疗保险费458万元,增长10.9%,共为8126名职工发放医疗保险费402万元,增长14.9%。对城镇826户生活困难居民落实“低保”政策,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8万元;对农村915户特困群众实施定期定量救助,发放救助金38万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新增就业5238人,其中安置和腾岗安置了971名下岗失业人员、104名“4050”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鼓励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累计向区外输出劳务5800余人。
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显著。年末社会福利单位(含敬老院)6个,床位315张,在院人数265人;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额605万元,筹集福利资金60万元。
注:(1)公报所列全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3)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或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