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台儿庄 > 台儿庄人物

军旅作家贺茂之

来自:台儿庄区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2-08-23

  2000年1月9日,是张爱萍老将军90华诞。也就在这一天,《张爱萍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先后荣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和解放军文学艺术最高奖项——解放军文艺奖。

  署名东方鹤的传记作者,正是喝运河水、吃瓜干煎饼长大,从台儿庄的黄土地上走出的军旅作家贺茂之。

  贺茂之,1947年12月出生于今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孙苏庄村,笔名东方鹤。1962年,家中生活困难、但勤奋好学的他,以超人的毅力考入枣庄三中。可惜,没等他站稳脚跟,家乡又发生洪灾。身无分文、饥肠辘辘的他,只得含泪离开了他发誓要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校园。随后,一年多苦涩、无望的流浪打工甚至乞讨的生涯,打碎了他重返校园的美梦。立志振兴家园的决心,使他毅然回到家乡铁心务农。他运用掌握的文化知识,同父老乡亲一道,向落后、贫穷开战,向先进、科学进军。在此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民兵排长、大队团支部书记,组织带领青年学习文化,学习雷锋,组织文艺宣传队和科学种田突击队,并多次出席区、市学“毛著”积极分子、先进民兵、青年科技能手代表大会;后又被挑选到台儿庄区文化馆搞文艺创作。时光荏苒,命运多舛,勇于向命运挑战的贺茂之终于迎来了改变自己一生的时刻:1967年底,征兵的部队首长慧眼识珠,对这个朝气勃发、生性耿直而又多才多艺的农村小伙“一见钟情”,把他作为文艺创作的特殊人才带到了部队。

  置身于人民解放军这座大学校,对在农村摸爬滚打、伴着泥巴长大的贺茂之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团宣传队、师宣传队、军宣传队,曲艺、戏剧、诗朗诵,凡舞台上需要的,他无所不及,无所不写。1972年春,他创作的独幕话剧《水桶问题》获济南军区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当年7月,这个剧本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之后,他的诗歌、散文、曲艺乃至中篇小说接踵而来,随之他也由营、团、师机关走向军区、总部机关重要岗位,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学院副院长(副军级),还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深厚的文化功底,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炼,部队大舞台的不竭源泉,长年和文字打交道的秘书工作,更加上他不懈的钻研和长期的自我加压,贺茂之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往诗人和作家的道路。1986年调北京工作后,尽管公务十分繁忙,常常是清晨离家,至夜始归,几无一点闲暇时间,但他仍以时间作锱珠,则锱珠必计;视稿纸为寸田,则寸田千斛。业余笔耕,艰辛尤甚。然而天道酬勤,唯囿于此,更使他收获愈丰。除在此之前创作了9部戏曲、话剧、剧本和60多个曲艺作品外,又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散文集《武将文官》、诗集《我站在岁末年首》、报告文学集《纯金的金婚》、《霜叶未落时》和人物传记《华夏一枝梅》等力作,同时还主编或参与编辑了《为了和平》、《儒将史诗》、《张爱萍墨迹》、《张爱萍军事文选》、《杨得志回忆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等重要文献和书籍。

  1988年金秋的一天,贺茂之拜访了前国防部部长、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将军。久慕乍逢,格外激动;几句交谈,亲切扑面。渐渐地,一位平易近人、睿智慈祥而又个性鲜明的百战将军形象定格在贺茂之脑际;渐渐地,受到震撼的心灵使他强烈地感觉到发现了一座尚未开掘的金矿。于是,记述张爱萍将军的两篇文章很快流出笔端,在报刊上发表后,立刻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好评。随着对张爱萍将军的深入了解和采访,渴求探寻、开掘这座宝藏的愿望与日俱增。犹如天助神帮,1992年,贺茂之非常幸运地被调到张爱萍办公室工作,成为将军身边的一位秘书,从而为最终实现他创作张爱萍传记的夙愿搭建了一座金桥。

  近水楼台,在张爱萍将军身边工作,自然可以从张爱萍将军、将军夫人及其孩子们那里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张爱萍将军回忆过去的录音,张爱萍将军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都成了贺茂之手中的宝贵资料。作为军委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他自然还有不少特殊的便利。他不失时机地采访了近百位张爱萍将军当年的战友、部下,多次亲赴张爱萍将军当年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他多次走进中央档案馆、国防科工委档案馆,就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西北核试验档案馆他也没有放过。就这样,几年下来,他搜集的资料累计达800万字之多。几载披阅,耳濡目染,张爱萍将军神奇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卓越的风范和崇高的人格,在他的脑际形成了几近完美的我军卓越领导人的高大形象,以至一次次按捺不住激情,常常披星戴月,奋笔疾书。仅在他到张爱萍将军身边工作半年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40余万字的《张爱萍传》建国前部分的写作。

  1997年,总政治部发出了组织撰写军队高级将领传记的通知。乘此东风,贺茂之把《张爱萍传》的撰写推上了快车道。为了加速传记的完成,贺茂之于1999年1月来到北戴河潜心写作,数九寒天里,伴随贺茂之的是难以数计的三更灯火五更通明,是“忘乡、忘家、忘身”的痴迷,是充耳不闻的风声、雨声、涛声……

  沧海六鳌展气象,青天一鹤见精神。前前后后历经两千余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人们盼望已久的《张爱萍传》终于如期完成了。谁能想到,全书的最后一次修改定稿,竟是贺茂之在病床上完成的!

  广泛采访、精心撰写的长达百万字的《张爱萍传》,无疑是贺茂之的代表之作。它的适时问世,它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它在军内外和全社会产生的巨大反响,既在贺茂之的预料之中,又令他始料不及。预料之中的是,在长期的搜集、写作传记的进程中,他日甚一日地被张爱萍将军的伟大人生、高尚品质和高风亮节所折服、感动,一页草稿、一个章节下来,常常泪湿满襟,这样的事迹、这样的人物传记,怎会不感天动地,让人爱戴备至!始料不及的是,人们给他本人和这本传记以莫大的称誉和厚爱,赞美之辞不绝于耳。也许,激动与兴奋早已融入传记写作的日日夜夜,面对鲜花和掌声,此时此刻的贺茂之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的欣慰、凯旋归后的平静和居高望远的沉思。用他自己的话说,传记的出版,对他这个军人而言,就像一个战士站完了一班岗,一个工兵筑完了一段工事,如此而已。

  作为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3周年的厚礼,《张爱萍传》一经问世,便受到军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文汇报》等相继刊发了《张爱萍传》出版的消息。此后,《解放军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北京晚报》等分别选载了《张爱萍与潜地导弹》、《张爱萍与邓稼先》、《张爱萍访美纪实》和《张爱萍与第一颗原子弹》等文。一时间,“张爱萍与‘两弹一星’”,“张爱萍与……”的文章连篇累牍,频繁出现在全国大小报纸、刊物上,以至外电评论说:“中国2000年1月是张爱萍月。”迄今为止,已有58家报刊发表了评介文章或给予选载、连载。一些军内外著名人士或题词、或赋诗、或撰文表示祝贺。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读后喜不自禁,赋诗一首:“奇谋赫赫铸青史,史文煌煌聚雷霆。神剑雄风传久远,苍松翠竹何葱茏。”并特撰《一部领导干部必读的书》一文给以力荐;三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总参三部原部长李永悌将军撰诗并书:“宏卷到手老少争,一人朗读大家听。神剑将军神难比,卓越风范荡春风。东风一鹤排云上,满腹忠勇满腹诚”;军事科学院顾问石一宸将军亲书两款题词,“传奇人生,辉煌巨著”,“儒将史诗”;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李瑛题词:“华夏之脊,民族之光”;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魏巍题词:“一代名将,贡献辉煌”。这位曾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而名扬中华的老作家还特地谈到这里所说的“贡献”,一是指传主本人,二是指这部传记的作者。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璪拿到传记就爱不释手,不顾疾病折磨,在病床上通读一遍后,当即给传主去信,表达了自己读后所受到的激励和震动,并分别给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写信推荐,同时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前厂长王晓棠将军写了长信,建议尽快将《张爱萍传》搬上银幕荧屏。

  2000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作协研究员李炳银题为《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评论文章,文章高度赞扬“《张爱萍传》是我国传记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是文学对于历史和现实英雄的再一次真实激情的靠近。”7月17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杨洪立将军的评论文章《豪情满怀唱大风》,称赞“《张爱萍传》是一部革命的大书,奋斗的大书,人生的大书,是作者用血奉献给社会的一首大气磅礴的大风歌,一部大义凛然的正气篇,一阙大步迈进的奋斗曲。它不愧为传记中的上乘之作,很值得一读。”曾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从事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工作18年的史学专家、84岁高龄的奚原撰文称赞该书是“光辉历程与绵烂文采的统一”。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美学专家、75岁的郭因教授连续撰写了5篇《读〈张爱萍传〉》后,又特地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写了6000言的长文《读不尽的〈张爱萍传〉》。内蒙古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诗评家贾漫读传后,给作者寄来一首亲笔楷书的诗:“风作骅骝浪作舟,爱萍一生爱自由。辉煌两卷将军颂,碧血千秋壮士忧。治国良才真恨少,回天鲁歌信难求。茂之写到文情茂,情化黄河入海流。”并撰长达万余字的评论文章。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教授钟衍章在《剑胆琴心》中评论说:“《张爱萍传》像一把充满正气的宝剑,为我们劈妖斩邪;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航程。”文中对张爱萍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这是《张爱萍传》全书的最后一句。这字字千钧的8个大字,正是张爱萍将军一生的浓缩和写照,也是贺茂之长期以来努力遵循并认真实践的人生坐标。

  (王庭芝)